四川协和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行业新闻
AI人脸识别进入校园,会侵犯隐私吗?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21-08-23

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人脸识别技术进入校园的话题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AI技术除了应用在门禁、考勤之外,还能在学校里监控课堂,识别出学生上课发呆、打瞌睡和玩手机等动作行为。AI技术也为教学提供辅助、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确保学生安全的同事,也面临公共数据采集和个人隐私保护、是用目的的正当性、数据泄露风险等争议、AI技术进入校园,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呢?

人脸识别“打入”校园

新学期开始,很多入学的同学们发现熟悉的校园出现了新的变化——校门口、宿舍门口、图书馆门口都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

很多同学都很认可这样的改善,毕竟人脸识别门禁准确、高效,不用再担心忘记带校园卡,确实比较方便。而且采集学生出入宿舍、图书馆等信息的系统,还能帮助学校统计学生的回寝时间、晚归次数等,提高了宿舍的安全性。

有的学校在教室里也在尝试着用人脸识别系统,从同学进教室那一刻起,它就对你全程进行识别。你低头多长时间,你是否在玩手机,你是否在发呆,你是否在看别的书,都能感知到。对校方而言,这能有效解决传统考勤方式中管理难度大、效率低的问题。从而方便教务管理者实时掌握班级学生考勤情况,是在“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努力提升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

对学生而言就有了一定的担忧。这一举措有侵犯个人隐私的嫌疑,一举一动都在被人脸摄像头监视,“让人后背发凉”。

其实我国法律对于隐私权没有特别明确的界定,严格来看,教室属于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虽然不违法,但需要明确告知学生,给学生知情权和选择权。利用人脸识别类技术,无论是进行课堂管理还是教学效果分析,都不可避免要收集海量数据。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苏尚锋认为,教室内使用人脸识别的初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个性化追踪,而其目的在于经分析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这种理想情况下,是符合 “人工智能+教育”未来趋势的。

坚守教育本位,合乎法律伦理 

技术发展得太快,一个不留神,人脸识别类技术已经进校园、进课堂了,而我们关于其带来的复杂的伦理、法律和安全等问题的讨论,似乎慢了些。

不可否认的是,AI已成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实现新型智能教育服务模式的重要一环。曾海军认为,抱着“鸵鸟”心态,完全拒绝此类技术在教育场景内的应用,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模式来应对新变化,并不现实。

业内专家的共识是,AI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其衍生出的复杂的安全、隐私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规范,提前布局,谨慎应对。

不管AI如何与教育耦合,都必须坚守教育本位的定位,将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张生说,“学生的生命成长能否得到促进,是衡量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在技术应用中,学生、家长、教师的体验和满意度都是需要考察的重点”。

咨询更多弱电工程升级改造方案

欢迎致电:400-7788-005 立即咨询
编辑:

推荐资讯

工程服务成功案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四川协和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技术支持:牛商股份